第二百九十六章 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项羽的一生,一直围绕着“神勇”这个词,项羽凭借一己之勇,可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,在二十六岁如此年轻的时候就称霸了(孔子曾言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感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踰矩,”,项羽在而立之年前已经立下了不世功业,实在是年轻得过分了。),以此战绩,项羽也成为了中国军事思想“兵形势”(兵家四势:兵形势、兵权谋、兵阴阳、兵技巧)的代表人物。
故此清代的李晚芳才有“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”的评价,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将项羽的传记写入了《史记》“本纪”中(要知道“本纪”可是记录帝王事迹的,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之高。)。
但是,成也“神勇”败也“神勇”,项羽就是太过迷信自己的武力,完全忽略了内政、外交、形势分析等的重要性,总觉得只要自己有军队在手,就能战胜一切。
所以等到项羽率军进入咸阳,大势已成的时候,就连一向颇为尊重,被项羽称为“亚父”的范增,项羽也开始不听其言了(范增在“鸿门宴”前后及期间,曾多次劝项羽擒杀刘邦,项羽均没有听从,逼得范增只能玩了一出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”的戏。),甚至到了楚汉相争的后期,项羽轻易中了陈平设下的“离间计”,开始疏远范增并夺去他的权柄,范增只好自乞骸骨,告老还乡了。
项羽也不挽留,范增就启程回去彭城,不久就在途中背发毒疮而亡,项羽连唯一忠于自己的谋臣也失去了,之后自然是被刘邦那边的顶级谋臣张良、陈平屡屡得手,渐渐陷入被动,最终兵败而亡,以至于刘邦在建立汉朝后,也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。”
项羽自恃神勇,不但不听老臣规劝,也是没有驭人之法,刘邦麾下最重要的统帅韩信,以及仅次于张良的谋臣陈平,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也是效力于项羽麾下的,只是项羽用事,以勇猛为主,都是以力破之,简单一个字就是“莽”,所以才被称为“勇战派”的代表。
故此韩信的军略、陈平的谋略都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,韩信数次进言还被项羽拒绝了,估计还挨了不少喷,最终韩信无法忍受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地方,转而投向刘邦,这才有了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、“韩信点兵多多益善”等一系列故事,韩信更是被称为“兵仙”,是“武庙十哲”中的一员。
而陈平,虽然被萧何、张良、韩信的“汉初三杰”组合掩盖了光芒,其实他也是一名十分出色的谋略家,先后三次救过刘邦。
第一次是鸿门宴之后,虽然项羽没有听从范增劝说,杀掉刘邦,但是也开始对刘邦有所戒备,迟迟不兑现“先入关中者王”的承诺,一直留在关中压制刘邦。
此时的陈平乃是项羽军中的信武君,虽然没有多少发挥本领的机会,但是颇受项羽喜爱,能够在项羽面前说上话,于是张良秘密联系陈平,让他帮助刘邦就封,以解除项羽随时能够击灭刘邦的危险,陈平应允了(史料没有记载为什么陈平如此轻易就答应张良的请求,只有传闻说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后,就认为刘邦必能取得天下,所以及早投身而已。)。
不久后,陈平进言项羽,让项羽派范增出外办事,成功将范增调离后,张良和陈平先后在项羽面前进言,让项羽将在咸阳中的各路诸侯遣走,各自返回封国。
各路诸侯走后,项羽独留刘邦不让他就封,陈平又使手段,让刘邦向项羽要求回家乡探亲,项羽担心刘邦回去老家自立为王,于是分别找来张良和陈平商议(这就是提早调离范增的重要性,使得项羽身边没人,只能找张良和陈平。)。
张良和陈平先后劝说项羽兑现承诺,让刘邦率领自己所部到汉中为王,然后项羽带兵去刘邦老家,将刘邦父母家眷请到彭城作客,如此既不失信于天下,又让刘邦有所顾忌,自然不会起兵反叛。
项羽听从了张良、陈平的建议,就这样将刘邦放跑,到了汉中为王,如此才有了后面楚汉相争的局面,陈平也在刘邦这边算是有了“投名状”。
项羽的一生,一直围绕着“神勇”这个词,项羽凭借一己之勇,可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,在二十六岁如此年轻的时候就称霸了(孔子曾言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感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踰矩,”,项羽在而立之年前已经立下了不世功业,实在是年轻得过分了。),以此战绩,项羽也成为了中国军事思想“兵形势”(兵家四势:兵形势、兵权谋、兵阴阳、兵技巧)的代表人物。
故此清代的李晚芳才有“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”的评价,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将项羽的传记写入了《史记》“本纪”中(要知道“本纪”可是记录帝王事迹的,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之高。)。
但是,成也“神勇”败也“神勇”,项羽就是太过迷信自己的武力,完全忽略了内政、外交、形势分析等的重要性,总觉得只要自己有军队在手,就能战胜一切。
所以等到项羽率军进入咸阳,大势已成的时候,就连一向颇为尊重,被项羽称为“亚父”的范增,项羽也开始不听其言了(范增在“鸿门宴”前后及期间,曾多次劝项羽擒杀刘邦,项羽均没有听从,逼得范增只能玩了一出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”的戏。),甚至到了楚汉相争的后期,项羽轻易中了陈平设下的“离间计”,开始疏远范增并夺去他的权柄,范增只好自乞骸骨,告老还乡了。
项羽也不挽留,范增就启程回去彭城,不久就在途中背发毒疮而亡,项羽连唯一忠于自己的谋臣也失去了,之后自然是被刘邦那边的顶级谋臣张良、陈平屡屡得手,渐渐陷入被动,最终兵败而亡,以至于刘邦在建立汉朝后,也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。”
项羽自恃神勇,不但不听老臣规劝,也是没有驭人之法,刘邦麾下最重要的统帅韩信,以及仅次于张良的谋臣陈平,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也是效力于项羽麾下的,只是项羽用事,以勇猛为主,都是以力破之,简单一个字就是“莽”,所以才被称为“勇战派”的代表。
故此韩信的军略、陈平的谋略都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,韩信数次进言还被项羽拒绝了,估计还挨了不少喷,最终韩信无法忍受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地方,转而投向刘邦,这才有了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、“韩信点兵多多益善”等一系列故事,韩信更是被称为“兵仙”,是“武庙十哲”中的一员。
而陈平,虽然被萧何、张良、韩信的“汉初三杰”组合掩盖了光芒,其实他也是一名十分出色的谋略家,先后三次救过刘邦。
第一次是鸿门宴之后,虽然项羽没有听从范增劝说,杀掉刘邦,但是也开始对刘邦有所戒备,迟迟不兑现“先入关中者王”的承诺,一直留在关中压制刘邦。
此时的陈平乃是项羽军中的信武君,虽然没有多少发挥本领的机会,但是颇受项羽喜爱,能够在项羽面前说上话,于是张良秘密联系陈平,让他帮助刘邦就封,以解除项羽随时能够击灭刘邦的危险,陈平应允了(史料没有记载为什么陈平如此轻易就答应张良的请求,只有传闻说陈平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后,就认为刘邦必能取得天下,所以及早投身而已。)。
不久后,陈平进言项羽,让项羽派范增出外办事,成功将范增调离后,张良和陈平先后在项羽面前进言,让项羽将在咸阳中的各路诸侯遣走,各自返回封国。
各路诸侯走后,项羽独留刘邦不让他就封,陈平又使手段,让刘邦向项羽要求回家乡探亲,项羽担心刘邦回去老家自立为王,于是分别找来张良和陈平商议(这就是提早调离范增的重要性,使得项羽身边没人,只能找张良和陈平。)。
张良和陈平先后劝说项羽兑现承诺,让刘邦率领自己所部到汉中为王,然后项羽带兵去刘邦老家,将刘邦父母家眷请到彭城作客,如此既不失信于天下,又让刘邦有所顾忌,自然不会起兵反叛。
项羽听从了张良、陈平的建议,就这样将刘邦放跑,到了汉中为王,如此才有了后面楚汉相争的局面,陈平也在刘邦这边算是有了“投名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