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借来僧袍张和尚王丽英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借来14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里面。像包饺子一样。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了,劳力青年人,都在外面打工。老弱病残留在村子里。在农忙或过节的时候,年轻人回家。象南飞的归来的大雁。如果不是秋收,弟弟也不会回来。在广场上出现一些村民,三三两两的,他们推的推,拉的拉,扛的扛,挑的挑。他上前一步,弯腰,抓一把谷子,丢进嘴里,说:张得,走,我们去看叔叔。

事实上,现在不如以前了,以前,尤其在刚刚开始分田到户的时候,村民积极性高,以多打粮食为荣,房前屋后全是庄稼,在村口码头运粮的船儿排队等着卸稻谷,一条条船它漂在河里,象柳树叶子。浪漫景致的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辛酸,卸货,一点不浪漫,不是浪漫而是劳动强度忒大。随着农村公路的不断延伸,随着轮式交通工具的不断出现,渐渐地船儿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。村民在河边盖房子,墙角伸进河里,甚至填河盖房。河越来越窄。一转眼,船,没有了影子,河,成了臭水沟。现在,村民不用船了。以前,在秋收季节,虽然不像电影里那样处处是欢歌笑语,但是在忙忙碌碌中还是有甜美的微笑的。现在,在秋收季节,劳动强度大大减轻,劳动工具大大改进,大型机械包括收割机取代镰刀锄头。就劳动方式而言,现在和以前,不可同日而语。就劳动成果而言,现在好以前,也无法类比。十年前,丰产就是丰收,十年后,丰产而不丰收,尤其是水稻。不愿意种田,不是个别村民的选择,而是蔚然成风。多年抛荒之后的田一直无人问津,处罚过,奖励过,村委会联合乡政府想过不少办法,效果依然不那么理想。上头不允许抛荒,下面就挖鱼塘。上头不允许盖房,下面就盖猪圈。上头承包政策不变,下面就搞流转。收回归集体办法不好使。象黄鼠狼给鸡拜年。田归了集体之后,再想办法承包出去,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。即使以养鱼养虾的的方式把本来闲着的田倒腾出去也好景不长,无利可图不干了。倒腾得到的好处归了村委会,村民意见一大堆。即使把回收的闲置的地给个人办工厂也只能是偷偷摸摸的。农田办工厂是不允许的。办厂有利可图,即使不允许也照倒腾不误。眼前的园区倒腾出去,冒着风险。在围墙旁边走,感到震动,蹲下,隆隆的机器声越来越响。嘣,机器不响了,他回过神来,捏紧孩子的小手。

儿子问:爸爸里面是什么,声音怪怪的

张和尚问:想看看吗

儿子说:嗯

张和尚说:来,我托你上去看看,就趴在窗户上看看吧

咯咯,儿子笑个不停,双手叉在胳肢窝,让他受不了。才趴上去就喊着下来。

迎面来了一辆小汽车,与他们擦肩而过,扬起的尘土弥漫路的上空,象烟雾一样。捂住鼻子,儿子说:快,离开这里,灰死了。

爸爸说:嗯。

他问:爸爸,那边又来了一辆。想不到这个地方小汽车还挺多的。

爸爸说:快跑。

离开尘土飞扬的土路,远离烟雾。离开工厂,把轰隆隆的声音抛在脑后。来到白生生的不那么平的水泥地上,终于可以出一口气了。不接受眼前的种种现实,包括老旧家庭和叔叔,小眼眶里全是好奇,他问:爸爸,为什么叔叔没有小汽车?

张和尚调侃说:因为你叔叔家的房子不漂亮

儿子半信半疑,说:骗人

他说:你看,村委会的房子多漂亮,门口就有好多车子,小汽车喜欢跟漂亮的房子在一起。

儿子点点头,眼眶里象藏着两个问号,说:也对,妈妈说,漂亮的衣服总是喜欢跟干干净净的孩子在一起。

张和尚拉住孩子的小手,说:快走吧,见过你叔叔之后,我们还要赶回家。

儿子说:你给妈妈打电话,让她来接我们。

金灿灿的稻田,稻田的旁边还是稻田,有的收割了有的没有收割。即使没有收的也都割倒在地。以前,在集体的时候,村民都一起下地干农活。大家收入都在同一个水平,没有贫富差距,如果有差别,充其量就是工作不一样。在村子里,有几个吃商品粮的,即使吃商品粮也买不起小汽车。即使吃商品粮也没有娶到拥有镇上户口的姑娘。即使让人羡慕不已也只能等同二等公民。一般他们都不跟村子上的农村人有沟通。不是没有共同语言。而是担心有麻烦。即使吃商品粮也存在三五九等。主要领导是一个等级,一般领导又是一个等级。吃商品粮的都是有来头的,或者是干部子弟,或者是当兵转业,或者是工农兵大学生。即使一点来头没有,也会硬生生的送出一个来头来,即使没有来头也会铺台级弄出一个来头。之前,火腿乡长是送火腿送出来的,老母鸡村长就是送老母鸡送出来的。一般而言,流行什么送什么。现在,集体名存实亡,或者,集体有钱无管理,土地集中流转,村民不用下地,或者村民无地可种。之前,流行送东西,现在,流行送钱。斗转星移,不知道从那年那月开始,吃商品粮的出出进进都有公车接送,不用买车子。干部本人用用也就算了,问题是沾亲带故的都在用。即使乡里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。该不该享受这待遇,只有天知道。现在,不是车子多,而是公车上了锁不给开。用个不那么恰当